![KoK平台](/images/logo.png)
高考议论文论证方法之演绎论证和归纳论证
发布日期:2025-02-02 14:41 点击次数:126
概念理解及总述
1.演绎论证:从一般到个别。其基本原理就是:从一个我们知道为真的命题(大前提)开始,经过抽丝剥茧的分析(通过小前提一直到了最终的结论)的出命题背后隐含的是什么。
2.归纳论证:从个别到一般。搜集大量的个体证据,通过证据推导出可信的一般性结论,如果能够把特定范围内所有的个体证据都搜集到,那么这个一般性结论就是确定的,但这样的操作大部分情况下都不可能,当然个体证据越多,涵盖的情况越全面,结论的代表性和合理性就越高。
归纳论证法
(一)内涵
演绎法是以既知的普遍的判断当作大前提,再把这判断应用到个别的事物(小前提)而造出新的判断。这大前提是从哪里来的?如果对于大前提有疑问的时候将怎样?例如“圣人是要死的"的判断,根据就在大前提“凡人是要死的”。对于这大前提如果有疑问,应该再加证明。证明的方法有两种:
甲:
凡生物是要死的。
人是生物。
故人是要死的。
乙:
孔子秦始皇都死了。
我的祖父祖母也死了。
……
他们都是人。故人是要死的。
(甲)式仍是演绎法,不过所根据的大前提更普遍了。(乙)式是以个别的事物为根据,得到较普遍的判断,这方式和演绎法显然不同,叫作归纳法。
它根据特殊性论据推导出一般性论题,有完全归纳论证和不完全归纳论证两种。
拿破仑是个优秀的军事家,偏偏是个矮个子,不够威武,美中不足。罗斯福性格刚毅,在他的领导’下,美国人民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决定性胜利,但他却是个体弱多病接近死亡的人,真遗憾。喀麦隆足球队老将米拉,技术非常精熟,但是体力难支,常常下半场刚上场,就会被解说员抱怨说米拉跑得太慢了,又是个美中不足。由此我们不难看出,即使伟人也不是完美的,人们总是追求完美,可是又有谁是完美无缺的呢?
例:
拿破仑是个优秀的军事家,偏偏是个矮个子,不够威武,美中不足。罗斯福性格刚毅,在他的领导下,美国人民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决定性胜利,但他却是个体弱多病接近死亡的人,真遗憾。喀麦隆足球队老将米拉,技术非常精熟,但是体力难支,常常下半场刚上场,就会被解说员抱怨说米拉跑得太慢了,又是个美中不足。由此我们不难看出,即使伟人也不是完美的,人们总是追求完美,可是又有谯是完美无缺的呢?
论题:没有人完美无缺。论据:拿破仑、罗斯福、米拉这些名人也有缺陷。论证方式:不完全归纳论证,借助-一个不完全归纳推理进行论证。
(二)作用
归纳法可以补演绎法的不足,演绎法的大前提,往往须从归纳法产出。例如“人是要死的”的结论虽可用“凡生物是要死的"做大前提来作演绎的判断,但"凡生物是要死的'这结论,如果再要用演绎法求得证明,就很为难了。结果,只好从各种生物来观察,作为论据,归纳地作出“生物是要死的”的判断来。
但从另一方面看,归纳所得的判断,如要考查它是否正确,也须演绎地来应用于个别的事物。例如我们已经由归纳得到“生物是要死的”的判断了,这判断如果应用于各个生物一-鸡、鸭、桃、柳、张三、李四....发现有不会死的情形的时候,那“生物是要死的"判断就根本不能成立了。
(三)规律
归纳法也有许多规律,最重要的是下面两种:
1.部分现象的搜集须普遍而且没有反例。
2.现象和判断之间有明确的因果关系。
这两种规律,如果都能满足,判断自然不易动摇,坚固可靠。其实只要能满足--种,也就可认为正确的判断了。
如:我们在短短的生涯中,所经验的生物的死去虽不多,也并不知道生物和死有什么因果关系,但不妨说“生物是要死的”。只要没有人能举出一种不死的生物来,这判断就不致发生摇动。
再如:火和烟是有因果关系的,我们虽不曾经验到一切的火和烟,但却可判断说,“有火的地方有烟"或“有烟的地方有火”。
下判断时,因果关系的存在和发现,比现象搜集更为重要。只要因果关系明确,即使偶有反例,也不失为可靠的议论。
如:我们常说“都市的住民比乡村的住民敏捷”,这判断里显然有着因果的关系,如都市的刺激多,环境复杂,乡间生活清闲平淡等等都是可举的原因。偶然有几个乡村住民比都市住民敏捷的,或偶然有几个都市住民比乡村住民不敏捷的,仍不能推翻原来的判断。因为反例的发生,也许别有原因,可以用别的因果关系来说明的。
(四)示例:
论证时即先摆出一系列事实,然后归纳得出论点。归纳式主要用于段落里对某个观点的论证。而用作全文结构的较少。一般与其他形式结合使用。
例1:
事例1:秦老公内立法度,外斗诸侯。
事例2:惠文、武、昭襄三代秦君“宰割天下,分裂山河”。
事例3:秦始皇“序八州而朝同列”。
事例4:秦王朝的废、焚、隳、杀致使“一夫作难而七庙隳
结论: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。
(贾谊《过秦论》)
例2:
“轻轻地我走了,正如我轻轻地来。"吟咏着徐志摩的佳句,我也轻轻掀开文学神秘的面纱。(论据1)李白“长风破浪会有时,直挂云帆济沧海”的豪放,(论据2)李商隐“留得枯荷听雨声"的低沉,(论据3)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,千古风流人物”的旷达,(论据4)柳永"杨柳岸晓风残月”的婉约,(论据5)各有千秋。所以我说,文学因多彩而精彩。(结论)
(《世界因多彩而精彩》)